九月,福建舰穿过台湾海峡进入南海。
海军新闻发言人冷国伟大校于12日确认此事,称其为“正常安排,不针对任何特定目标”。
这艘中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的动向,立即引发区域高度关注。
日本防卫省统合幕僚监部早在11日就发布通报,称其P-3C反潜巡逻机在钓鱼岛以西约200公里海域目视并拍摄到福建舰。
这是日本海上自卫队首次公开记录该舰。
编队中还包括“现代”级驱逐舰杭州舰与052C型驱逐舰济南舰。
日本媒体迅速跟进,NHK特别指出福建舰飞行甲板“空无一物”。
这一细节被反复强调,隐含质疑:若无舰载机,所谓电磁弹射系统是否只是摆设?
这种怀疑并非偶然。
日本长期依赖美国技术支撑其海上力量,其“出云”级直升机驱逐舰经改装后可操作F-35B垂直起降战斗机,被视为区域技术标杆。
在他们认知中,滑跃起飞的辽宁舰、山东舰属于“旧一代”,而福建舰即便吨位更大,若无法部署舰载机,便只是“空壳”。
这种判断建立在对西方技术路径的绝对信任之上——美国等于先进,非西方等于追赶。
但现实很快击碎这一幻觉。
中国军号平台发布宣传片《远海有多远》,直接公开福建舰电磁弹射三型舰载机的画面:歼-35隐身战斗机、歼-15T重型舰载战斗机、空警-600固定翼预警机依次弹射升空。
画面中,歼-35座舱盖泛金,机体线条锐利,被电磁弹射器瞬间加速至起飞速度,呼啸离舰。
这一幕终结了所有关于“甲板为何空置”的猜测。
军迷等待这一刻太久。
曾几何时,中国海军连观摩泰国“差克里·纳吕贝特”号轻型航母都需仰视。
如今,我们不仅拥有自主设计建造的8万余吨级航母,更同步实现隐身舰载机、重型攻击机与固定翼预警机的体系化部署。
这不是追赶,是跨越。
日本媒体的反应耐人寻味。
共同社9月22日报道承认福建舰完成三种舰载机弹射训练,却刻意回避歼-35。
文中提及歼-15T与空警-600,唯独对最具战略意义的第五代隐身舰载机只字不提。
这不是疏漏,是选择性失明。
他们可以接受中国在传统舰载机或支援机型上的进步,但无法面对隐身舰载机与电磁弹射航母的结合——这意味着中国在海军航空作战体系的核心环节,已实现代际超越。
这种超越之所以震撼,是因为连美国都未能做到。
美国福特号航母虽为全球首艘电磁弹射航母,服役多年却从未成功弹射F-35C。
根源在于系统脱节:福特号设计定型时,F-35C尚处早期阶段,两者在弹射功率曲线、甲板热管理、数据链协议等关键参数上严重不匹配。
结果是最先进的航母被迫使用老旧的F/A-18E/F,而F-35C只能部署于经过改装的尼米兹级航母。
福特级二号舰“肯尼迪”号为兼容F-35C,交付一再推迟,至今未形成战斗力。
福建舰则一步到位。
央视公开画面显示,从重达30余吨的空警-600、歼-15T,到20余吨级的歼-35,电磁弹射过程流畅无顿挫。
这证明其弹射系统具备真正的无级功率调节能力。
技术路线差异在此凸显:福建舰采用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与超级电容储能,响应快、调节精度高、冗余性强;福特号依赖中压交流电与飞轮储能,功率调节僵硬,四条弹射器共用一套能量调度系统,单点故障即导致全系统瘫痪。
所谓“中国窃取福特号设计”的说法,在工程逻辑面前不堪一击。
两种系统架构完全不同,不存在复制可能。
福建舰的成功,源于中国在舰船综合电力推进、高能电磁装置、舰载航空保障等领域的长期积累与独立攻关。
日本媒体对歼-35的沉默,本质是替美国遮掩尴尬。
当“技术优越论”的基石出现裂痕,盟友只能通过视而不见维持心理平衡。
他们不愿承认,中国不仅造出了电磁弹射航母,更使其与第五代隐身舰载机形成实战能力——全球首个达成此成就的国家。
福建舰的真正价值,在于其构建的舰载机作战体系。
歼-35是制空核心。
其隐身性能可穿透敌方雷达网,在超视距阶段发起攻击,夺取局部制空权。
歼-15T作为重型多用途平台,承担对海、对地精确打击任务,挂载能力远超F-35C。
空警-600则是体系“大脑”,其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与抗干扰能力据信超越美国E-2D“先进鹰眼”,可在数百公里外发现隐身目标,并通过高速数据链引导歼-35实施协同交战。
这三者构成闭环:空警-600提供广域感知,歼-35负责踹门制空,歼-15T实施火力覆盖。
整个编队的态势感知半径、打击纵深、反应速度,实现质的飞跃。
更关键的是,福建舰并非孤军奋战。
055型驱逐舰作为护航核心,搭载鹰击-21等高超音速反舰导弹,飞行速度超过6马赫,现有舰载防空系统几乎无法拦截。
当福建舰-055编队协同作战,空中有隐身战机与预警机,水面有高超音速导弹饱和攻击,水下有潜艇掩护,形成立体、多维、不可逆的打击链。
这种体系化作战能力,才是现代海权的真正内涵。
西方曾试图通过技术封锁将中国锁死在低端。
他们禁止对华军售,限制高端技术转让,笃信中国无法突破核心瓶颈。
但他们低估了自主创新的韧性。
没有舰载预警机?我们自己研制空警-600。
没有电磁弹射?我们从零构建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。
没有隐身舰载机?歼-35从图纸走向甲板。
每一步都是硬仗,每一步都靠自己。
如今,福建舰的航迹已延伸至南海。
官方称其进行“科研试验和训练”,但行动本身即是战略信号。
在南海局势复杂的背景下,一艘具备完整作战能力的电磁弹射航母现身,本身就是对区域和平最有力的支撑。
有人质疑福建舰高调亮相是否刺激对手。
但军事透明度恰恰减少误判。
让潜在对手清楚认知中国海军的真实能力边界,比模糊威慑更有利于战略稳定。
回看历史,杭州舰——这艘上世纪末引进的“现代”级驱逐舰,如今护卫着中国自主设计的超级航母出海。
这不仅是装备迭代,更是国家命运的转折。
从依赖引进到引领创新,从望洋兴叹到向海图强,福建舰甲板上的三架飞机,就是这段征程最凝练的注脚。
国际舆论场仍有杂音。
有人质疑歼-35成熟度,有人贬低空警-600性能,有人断言福建舰弹射系统寿命不足。
这些声音不会消失,但也不重要。
辽宁舰服役之初,同样被嘲为“浮动博物馆”;山东舰下水时,西方断言中国十年内无法掌握舰载机着舰技术。
事实一次次打脸。
真正的强者无需自证。
福建舰每一次弹射,每一次航行,都是对质疑最直接的回应。
更重要的是,福建舰的成功打破了“只有西方能定义先进”的神话。
它证明,非西方国家完全有能力在尖端国防科技领域实现原始创新,并构建独立作战体系。
这对全球南方国家而言,是一种范式颠覆。
当然,差距依然存在。
美国海军拥有百年航母运用经验,完善的全球基地网络,成熟的舰载机联队训练体系。
中国海军仍在积累阶段,战术磨合、远洋保障、实战化演训,都需要时间沉淀。
但关键在于,我们已站在同一技术起跑线上,甚至在某些节点实现领跑。
福建舰的意义,远超一艘军舰。
它是国家工业体系、科技实力、战略意志的集中体现。
电磁弹射器背后是电力电子、材料科学、控制算法的突破;歼-35背后是隐身设计、航电集成、发动机技术的跨越;空警-600背后是雷达、通信、人工智能的融合。
这些不是孤立成就,而是系统性能力的外显。
当日本媒体选择对歼-35“装死”,当某些西方评论员酸言“偷技术”,他们暴露的不是中国的弱点,而是自身的焦虑。
旧秩序正在松动,新力量已然崛起。
回避现实无法阻挡浪潮。
福建舰的航迹只会向前。
海那么大,路那么长,何必在意身后那些闭上的眼睛?
中国海军的深蓝征程,才刚刚开始。
正规的配资平台有哪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