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巴基斯坦和中国在军火上的合作表面看起来是双赢,实际上却处处碰壁。
中国装备实用又便宜,巴基斯坦眼馋得很,尤其是在边境防务上帮了不少忙,但真到了下单那一步,事情就没那么简单了。
钱不够用是头等难题,再加上外部势力插手、技术卡脖子,巴方根本做不了主,买还是不买,最后都得看国际大环境脸色。
中国武器为啥吸引巴基斯坦?
比如那个JF-17“枭龙”战机,就是中巴联合出品,单价两千五百万美元上下,能空战能轰炸,还能挂导弹,巴空军已经用上150多架,占了主力机型的大头。
从2007年开始合作生产,巴方自己造了半壁江山,机身、机翼、尾翼都是本地制造。这种本土化让维护、升级都方便,省了不少钱,也不用求着国外厂商。
和美国F-16比起来,价格便宜得多,而且没有那些复杂的附加条件。
再说巴基斯坦海军买的中国054A/P型护卫舰,排水量4000吨,垂直发射系统一应俱全,防空反舰都能干。
2017年签合同,先要两艘,2018年又加两艘,总价10亿美元左右,比西方同类舰艇便宜三分之一。
首批舰2020年下水,2021年交付,试航时反舰导弹射程全都验证清楚。后面几艘也都按计划到位,巴海军凭这批舰队,阿拉伯海防御能力大幅提升。
中国还贴心地帮巴方做热带防锈处理,服务从头到尾都全包,这性价比谁不心动?
但巴基斯坦买装备最大问题还是钱。2024年军费才10亿美元出头,印度那边却是86亿美元,差了八倍多。
明年巴方预算涨了点,也不过9亿美元,扣除养兵、训练,能买先进武器的钱所剩无几。高端装备只能靠节衣缩食或者找外援。
比如2018年本来想买中国武直-10,钱不够只好选了更便宜的土耳其T129,还带点技术转让,结果这事也没成。
2018年巴陆军和土耳其签了协议,计划买30架T129武直,总价15亿美元,想替换掉老掉牙的AH-1眼镜蛇,提升火力。
巴方专门派团队去安卡拉验货,测试武器系统,合同还分批交付,土耳其承诺帮巴方本地组装。基地、跑道全都准备妥当,首付款也付了。
可偏偏卡在美国手里。T129用的发动机是美国霍尼韦尔和英国罗尔斯·罗伊斯合资生产的,美国以安全理由死活不批出口许可。
巴方多次跑去华盛顿说理,土耳其也到处找替代方案,但欧洲供应商同样不敢掺和。
印度也利用国际关系给巴方使绊子,联合国、欧盟都被拉进来,结果合同被拖到2022年彻底取消,巴方无奈只能重新和中国谈Z-10ME。
Z-10ME是中国升级版武直,发动机适应高温环境。巴基斯坦2015年就试过早期型号,但不太适合边境用。
2022年以后双方重新谈判,2025年首批交付,计划买60架。交付时实弹演示,导弹命中率高,基础设施也按中国标准改造。
整个过程巴方花了不少冤枉钱,时间也白白浪费了。
维护老美的F-16更是麻烦。巴基斯坦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买F-16,后来美方加了苛刻条件,要求巴空军交飞行日志,美方人员驻基地监督,还不准用于核任务。
2022年升级包虽然批了,但协议严,零件供应一出问题就要停飞。最近几年因为零件短缺,十几架F-16直接趴窝,训练都受影响。
发动机也越来越拉胯,部分机型不得不退役。巴方想自己修或买第三方零件,美国立马警告违规。最后只能靠中国装备填补空缺。
不过中国武器也不是完美无缺。巴基斯坦用的F-22P护卫舰发动机和传感器出过故障,FM-90导弹系统不太稳定。
JF-17也有结构裂纹和技术小毛病,维护成本比预期高。伊朗、缅甸这些国家也吐槽中国装备兼容性差,供应商服务不到位。巴方买中国货,大多是因为便宜和没其他选择。
美国制裁多,西方贵,俄罗斯不靠近。中国帮着建产业链,但巴方还是担心关键技术被卡脖子。
放眼未来,巴基斯坦正在努力自立。比如把JF-17出口到阿塞拜疆,拿到46亿美元订单,算是自给自足的开始。军工体系也在慢慢建立,减少外部依赖。
但现实就是这样,中小国家在军售市场始终被大国牵着鼻子走。中国强势崛起让大家多了一个选择,但采购武器依然得在夹缝中生存。
巴铁的经历其实反映了不少发展中国家的困境,想强军,光靠便宜货不够,经济和技术都得同步提升才有真正底气。
正规的配资平台有哪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