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见有人问:“我练拳时肩膀酸、胸口闷,是不是不够松?”
每每这时总想反问一句:“你放松的时候,是'瘫’下去的,还是'掉’下去的?”
其实感觉90%的人,把“松”练成了“软”,把“柔”练成了“塌”。你见过棉花糖吗?一捏就塌——那是软。你见过老藤吗?风怎么吹,它怎么弯,却不折——那才是松。
可太多人一听到“松”,立马肩膀一耷、腰一塌、膝盖一跪,还说:“我松了。”
错。你那是瘫了。
瘫是没结构,松是结构在,不用力。瘫是沙袋,松是弹簧;前者靠肉撑,后者靠骨撑。
太极拳要的,是“外如棉花,内藏钢丝”——表面柔若无物,内里节节贯穿,一触即弹。
真正的“松”,不是肌肉不用力,而是筋骨对正、节节松开、力归于地,像一根竹子随风摆,看似柔弱,实则通透。
下面从形、意、气、劲四个层面,聊聊太极拳的“松”字诀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一、“松”的本质:不是“不用力”,而是“不主动用力”很多人以为“松”就是“软塌塌”,于是肩膀一耷拉,腰一塌,膝盖内扣,美其名曰“放松”,实则形散神散,劲全丢。
真正的松,是“松而不懈,柔中有刚”。
举个例子:你拎一桶水,手臂自然下垂,肩、肘、腕都“挂”着,不用刻意用力,但也不塌陷——这种状态,叫“沉”。
太极拳的“松”,就是把全身都调成这种“沉”的状态。不是瘫,是“坠”;不是软,是“通”。
口诀:“松在节节开,不在肉皮塌;一松通百络,劲从脚下发。”
二、从“形松”入手:先正架子,再谈松初学太极拳,不要一上来就追求“松”,那是空中楼阁。
必须先做到“正”——头正、颈直、含胸、拔背、松肩、坠肘、松腰、落胯、屈膝、脚抓地。
这些要领,看似是“规矩”,实则是为“松”铺路。
比如:
肩不松,力堵在胸口,气上浮;胯不落,劲断在腰,腿不听使唤;膝内扣,力不正,久练伤膝。✅ 建议:初学者每天站桩10分钟(无极桩或混元桩),感受“头顶悬、尾闾坠、肩肘沉、膝盖对脚尖”。架子正了,松才有根基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三、“意松”比“形松”更重要:意到,气到,劲到很多人形体勉强松了,但眼神僵、呼吸紧、心里急,这叫“形松意不松”,还是僵。
太极拳讲“以意导气,以气运身”,意念一紧,全身都紧。
怎么练“意松”?
眼神要“放远”:不要死盯手,也不要闭眼装深沉。眼神似看非看,如望远山,意念一放,神就松了。呼吸要“自然”:别一练拳就“深呼吸”,那是憋气。应如婴儿睡觉,呼吸细、长、匀、缓,不刻意,才真松。心里要“不争”:别总想着“我这一式练得对不对”“别人看我像不像高手”。一争,心就紧,劲就滞。松,从“不较劲”开始。老拳师说:“手松三分,意松七分;意若不松,通身难通。”
四、“气”与“劲”:松到极致,劲自生很多人练拳多年,动作流畅,外形漂亮,但一推手,劲断、根浮、一碰就倒,为什么?因为“松”没通到劲路。
真正的松,是让气能从脚底直贯指尖,像水银灌注,节节贯通。
怎么检验你是否真松?
✅ 三个测试:
别人推你肩,你像弹簧一样柔韧回弹,而不是硬顶或后退;闭眼原地转圈,停稳后不晃,说明重心稳、劲整;一式“云手”打十分钟,不累不喘,说明气顺、劲匀。拳谚云:“松到脚底,力从地起;松到指尖,劲透如针。”
五、给初学者的“松身三步法”别被“松”字吓住,按这三步走,人人可入道:
第一步:松关节(每天5分钟)逐个活动:颈、肩、肘、腕、腰、胯、膝、踝;动作慢,意念跟,每个关节“松开一毫米”。第二步:松肌肉(站桩+走架)站桩时,默念:“肩沉、肘坠、腰松、胯落”;打拳时,像在空气中游泳,阻力来自意念,不是肌肉。第三步:松心意(收势后静立1分钟)练完拳,别急着走;闭眼静立,感受全身气血流动,默念:“我不存在,劲在流动。”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结语:松,不是目的,是通往“通”的门练太极拳,不是为了慢,而是为了“通”。通气血,通筋骨,通意念,最终——通天地。
而“松”,就是打开这扇门的钥匙。
记住:你不是在“练拳”,你是在“找回身体本有的秩序”。
走得慢不怕,只要方向对,一松百松,一通百通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正规的配资平台有哪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