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以书之名#
以古为师,悉心交流!敬请关注收藏“大成国学堂”!(续上)
在华夏艺术的长河中,两宋时期的绘画艺术以其独特的山水画而著称。山水画,作为宋代绘画的精髓,其发展历程本应始于五代末期的荆浩、关仝、董源、巨然等大家,并延续至北宋、南宋时期。然而,在艺术教学的实践中,我们习惯将董源、巨然的杰作纳入宋画的研习体系,从而将五代的山水画也纳入了宋画的学习范畴。这种做法,既是对历史时期相近、艺术传承相连的一种认可,也为中国山水画的基础教学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单元模块,为后世元、明、清时期的绘画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溯源依据。
图片
宋代山水画,是在前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。它既继承了前人的艺术传统,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。宋代画家们通过观察自然,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自然观看经验,并创造了一套独特的艺术计算公式:格物致知、诗性表达、笔墨运用、树石描绘、皴法技巧以及符号运用,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宋代山水画的图式。
图片
学习宋画,首先需深入探究其时代背景、艺术方法论以及审美取向,从而剥离表象,直击宋画之灵魂。例如,宋画在继承唐代山水画以笔线勾勒的基础上,创新性地发展了皴法,并在短短三百年间实现了皴法的全面成熟,这一变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。在唐代青绿山水的基础上,宋画衍生出大小青绿、浅绛等设色技法,同时,在唐代王维“水墨为上”的审美观影响下,以水墨为主的山水画得到了极大的发展。
图片
北宋时期理学的兴起,将中国传统的“一元论”哲学观融入生活的各个层面。宋代的山水画家们在观察自然的同时,更加注重物象背后的精神世界,从而创作出既具有物象形质之美,又超越物象的性相之美的作品。因此,我们称宋人山水画为“写真”,而非“写实”。理解这一区别,是解读宋画的关键。我们不应仅以现代视角,局限于对笔法、皴法的模仿,或是对画面形质的简单塑造,而忽视了其中蕴含的诗性、文心、境界等精神层面的追求。
图片
明确了如何学习宋画之后,我们便为“向宋画学什么”这一问题提供了正确的视角。向宋画学习,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:
一学画法
在华夏山水画的历史长河中,两宋时期的山水画堪称画法成熟的典范,无论是整体的绘画体系,还是细致的技法运用,都达到了一种完整性和丰富性的高度。在山水画的教学中,首先选择临摹宋画,这不仅是为了追溯艺术的源头,更是为了通过运用锥形毛笔,全面体验心手合一的感觉,掌握山水画的技法,并学习古人如何用心灵和眼睛观察自然山水。
图片
宋画中的技法,如运笔法、勾斫法、运墨法、运水法、树石法、皴法、点法、设色法、晕染法等,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方法论系统。尽管宋画中并无明确的造型概念,但形的表达却蕴含在画法之中。宋人山水画的画法完备,不仅建立了画法的概念,更以树石形质为笔墨表现,发展出了多种皴法,如长短披麻皴、解索皴、荷叶皴、斧劈皴、刮铁皴、折带皴、卷云皴、鬼脸皴等。这些“法”,是中国山水画家在创作时,将主观行为整理成一种共性标准秩序,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的一种游戏规则。学习宋画,实际上是在向宋人学习他们高超的画法。
图片
二学画理
画理是宋画的基石,是宋代画家在探索自然山水时总结出的一套创作规律和原则。如宋代画家郭熙所言:“世之笃论,谓山水有可行者,有可望者,有可游者,有可居者,画凡至此,皆入妙品,但可行、可望不如可居、可游之为得。”他强调了山水画应具备“林泉之心”,这是山水画创作的重要原则,即画理。
图片
在山水画的领域中,“物色”是绘制山水画的一个重要条件,它是描绘山水时不可或缺的要素。王维曾提到“凡画山水须按四时”,强调了山水画创作中应遵循四季的变化。原济也论述了“凡写四时之景,风味不同,阴晴各异,番时度候为之”,指出了四季景色对画作风格的影响。此外,画中的山石、草木、人物,以及画家的用笔、用墨,也都应依据四季的变化而变化,如“画花果草木,自由四时景候,阴阳向背”,以及“春时可以画人物欣悦而舒和,夏可画以人物,但于山阴林壑之处,或行旅歇憩,水阁高亭避暑纳凉”。
图片
郭熙将“物色”作为一个总结,这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勰在《文心雕龙·物色》中提到的“物色”有着相似之处。刘勰在《文心雕龙·物色》中指出,变化的四季景色会引发人的情感波动,“物色之动,心亦摇焉”,“四时之动物深矣”,从而引出了物、情、辞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,讲述的是文学创作与自然景物的联系。然而,刘勰的“物色”不仅仅指四季,更扩展到了外物、外境。相比之下,郭熙虽然也重视“物色”,但他将其应用于山水画的创作中,而非文学创作。
图片
三学图真(格物)
宋代山水画是最接近大自然的一段艺术旅程,常被现代人误解为以“写实”手法表现“现实主义题材”。宋人对自然物象的观察确实细致入微,但他们并不仅仅满足于直接描绘出这些细节,而是剥离出眼观的表象,去除光、影、形、质等表面特征,将其重新嫁接到重构的理性系统中。在这种理性系统中,客观的光、影变成了理性的明暗,客观的形、质变成了理性的树石、皴法,从而构建出一个想象中的、胸中的丘壑。特别是宋人根据自然山水的本质,通过具有符号意义的笔法归纳山石的纹理,从而发明了皴法,真正体现了宋人在山水画创作中格物的智慧。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曾言“论画以形似,见与儿童邻”,这足以证明宋人绘画的高度。
图片
从《溪山行旅图》中,我们可以看出范宽的画作具有显著的重量感,其线条如铁条般坚硬,皴法如铁钉般有力,山峰如铁铸,树木如铁浇。这些铁一般的线条,直方硬朗,其枪笔均匀,包括圆顿直枪、偏蹲侧枪、出锋空枪等。然而,如何将这些用笔、墨色、线条融合成一幅完整的画作,而不仅仅是一些线条和皴法的堆砌,这是临画时经常遇到的问题。范宽却能够将这些纯粹的语言符号结合得如此微妙,正如荆浩在《笔法记》中所强调的“图真”,即要传神,又要得其气韵,不仅仅是一般的形似。在这个前提下,必须理解“六要”:一曰气,二曰韵,三曰思,四曰景,五曰笔,六曰墨。
图片
范宽不仅将物理与画理充分结合在一起,而且将山的质感表现得极其突出,尤其是山头的密林,黑沉沉的一片压在山头上,增添了画面的重量感。米芾评价说:“范宽的画,山顶好作密林,自此趋枯老,水际作突兀大石,自此趋劲硬。”这表明范宽的画作在表现自然景观的同时,也展现了他对笔墨技巧的深刻理解和独特的运用。
图片
四学笔墨
笔墨在宋画中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。广义的笔墨包括笔墨境界、笔墨语言、笔墨结构、笔墨关系;狭义的笔墨则涉及笔意、笔性、笔力、笔势以及五笔七墨等技巧。这些都可以在宋画中找到学习的典范,帮助我们达到更高的艺术标准。
图片
首先,笔墨境界是笔墨的核心价值所在。以披麻皴为例,无论是五代时期董源的短披麻皴还是巨然的长披麻皴,他们的作品中披麻皴完全源于对自然山水的深刻体验、细致观察和反复实验,创作出的夏圭《夏山图》、巨然《秋山问道图》、巨然《层岩丛树图》等作品展现了质朴敦厚、平淡天真的艺术风格。而后世的披麻皴山水作品则过于注重技术的变化和运用,失去了其生命本质,显得气衰神微。特别是明清时期以“四王”为代表的披麻皴山水作品,过于概念化和古板,与董、巨的作品在笔墨境界上相去甚远。
图片
此外,宋代画家如李成、郭熙、李唐、马远、夏圭所创的雨点皴、卷云皴、刮铁皴、大小斧劈皴等,在笔墨境界上都展现了跌宕雄浑、大气磅礴的格局。
(待续)
图片
图片
我们将《范宽溪山行旅图超精版》、《巨然层岩丛树图》精确复制,作为极其重要的“法帖3.0”藏本以飨书友!请注意,“法帖3.0”出品是原汁原味、无限接近原件超精复制品,不是网上通行的严重调色的低精度图片形态!
欲购专业级《范宽溪山行旅图超精版》、《巨然层岩丛树图》超清复制件的书友,可点击下面商品卡,品鉴与激赏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正规的配资平台有哪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