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顿团圆饭,差点成悲剧
萧山白奶奶一口鱼头下肚,喉咙剧痛
家人慌忙用 “祖传秘方”吞饭喝醋
结果 鱼刺竟像“倒钩钉”扎进咽喉
鱼刺卡喉,这个饭桌上最常见的意外
90% 的人都用错了急救方法
周末,白奶奶家的餐桌上欢声笑语,一盆热腾腾的黑鱼头炖豆腐是她的最爱,连着饭她把鱼头一口送进嘴里。刚嚼两口,笑容突然僵住,一根尖锐的鱼刺狠狠卡在了喉咙深处。“快吞口饭压下去。”白奶奶忍着剧痛咽下几大口饭团。“喝醋能软化它。”她又灌下小半碗醋,喉咙火辣辣地灼烧。
几番下来,刺痛非但没消,反而加剧了,每一次吞咽都像刀割!看着白奶奶脸色煞白、痛苦不堪,家人这才慌了神,马上将她送往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就诊。
接诊的张荧医生一听经过就皱紧眉头:“吞饭?喝醋?这是在给鱼刺‘钉钉子’、‘泼硫酸’啊!”
喉镜检查未发现咽喉部有异物,怀疑在更深处,经CT检查,终于发现了鱼刺像“倒钩钉”一样深深扎在食道里,周围黏膜已因粗暴的吞咽和醋的刺激而红肿溃烂。位置凶险,随时可能移位刺破血管。
“必须立刻手术!”万幸,王平主任医师凭借精湛技术成功取出一块长约3厘米长的黑鱼骨头,次日白奶奶顺利出院。
但这惊魂一刻,给全家上了血淋淋的一课:那些代代相传的“土方法”,差点要命!
一
揪出致命误区
这些做法越帮越忙
1.吞饭团/馒头/菜叶:企图强行咽下,极易将刺推得更深、扎得更牢,可能导致食道穿孔、刺破大血管(如主动脉)。
2.猛喝醋:醋无法软化钙化鱼骨,反而灼伤黏膜,加重损伤。
3.用手抠刺:手指难以精准够到鱼刺,强行抠挖极易引起恶心呕吐,反而可能让刺移位更深,甚至划伤咽喉组织,增加感染风险。
4.拖延观望:心存侥幸,觉得忍忍就过去了,可能错过最佳处理时机。鱼刺滞留时间越长,引发感染、脓肿、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急剧上升。
二
认清危险信号
出现这些情况,刻不容缓
刺痛感明显、持续不缓解,感觉位置较深
尝试轻咳或低头呕吐后,不适感仍在
自己或他人借助光源查看,无法看到鱼刺
出现吞咽困难、疼痛加剧、大量流口水
感觉颈部或胸部疼痛
出现呼吸困难、窒息感
三
6条防刺锦囊请查收
关键时刻能救命
1.停止!保持冷静
马上停止吞咽任何食物、饮料(包括水),禁止再吃东西试图压下。尽量放松,慌乱会加剧吞咽动作,让刺更危险。
2.尝试自然排出法
低头轻咳:仅限感觉刺很浅时(如喉咙口)。做轻柔的咳嗽动作,尝试利用气流带出。绝对禁止用力猛咳。
低头呕吐:低头,刺激舌根诱发呕吐(干呕),有时能带出浅表刺。动作同样要轻柔。
3.谨慎“可视探查法”
仅限光线好、有人帮、肉眼可见且易取的浅刺:让人用干净勺子柄轻压舌头前部,手电筒照明,用干净镊子小心夹取看得见、够得着的浅刺。不确定、够不到的立刻停止。禁止强取。
4.窒息急救
★若鱼刺完全堵住气道,出现无法说话、咳嗽、呼吸,面色迅速青紫(发绀),双手本能抓住喉咙的情形下,必须争分夺秒立即呼救!大声叫人帮忙,并指定一人立刻拨打120。
★对清醒的成人或1岁以上儿童,立即实施海姆立克急救法。
★如果失去反应、呼吸停止,立即开始心肺复苏(CPR)。
5.安全吃鱼
选鱼:老人小孩优选少刺鱼(鳕鱼、鲈鱼、龙利鱼、三文鱼片)。多刺鱼(黑鱼/鲫鱼/草鱼)务必剔净刺。小孩吃鱼肚,撕小块。
专注:吃鱼时不讲话、不嬉闹,细嚼慢咽。
烹饪:多刺鱼做成鱼丸、鱼片更安全。
假牙:进食前检查稳固性。
学技能:全家掌握海姆立克法+CPR。
6.及时就医是王道
如刺痛持续、位置深、看不到刺,或出现前述任何危险信号——应毫不犹豫,直奔耳鼻咽喉科急诊。
谨记: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医生!自己瞎处理风险极高。
医生提醒:警惕迟发风险,即使鱼刺已取出,若后续出现胸痛、持续咽喉剧痛、发烧、颈部肿胀等症状,必须立即回医院复查!这可能是感染、穿孔或脓肿的信号。
来源: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
正规的配资平台有哪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