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西省招商
李渡酒廠位于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李渡鎮,自古便是江南才子赴京趕考的必經之路,有許多騷人墨客如:北宋大文豪王安石、歐陽修、詞人晏殊等,每過李渡必下馬停車,以酒會友,借酒抒懷,留下了“聞香下馬,知味攏船”的千古美譽。據史料記載:李渡這座古鎮釀酒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。數百年來,在李渡鎮約1華里的街道有九家釀酒作坊,至今還有部分作坊和門面尚存,這在國內也是不多見的。這九家作坊分別是:萬隆、萬盛、萬茂、萬祥、萬義、福興泰、福裕泰、福生、福隆,都創建于200多年前。1955年這九家作坊合并為公私合營民生酒廠,1956年成立李渡酒廠,1959年轉為國營企業。建廠初期有職工250人,年產酒100噸。1960年被評為江西省白酒品牌第一名。1962年在首屆評酒會上列為省內名酒,1970年中共廬山會議召開時,中央領導對李渡酒情有獨鐘,贊不絕口,李渡酒被列為會議指定用酒。1985年擁有職工2221人,生產白酒達2150噸。1988年李渡酒以崇高的榮譽作為江西特產之一放入江西名塔---繩金塔作為鎮塔之寶。1993年在省產酒狀況專項調查中被消費者選為“最喜愛的白酒”。1994年李渡酒榮獲“烏蘭巴托國際博覽會”金獎。1996年榮獲“法國巴黎世界博覽會”金獎。2002年底李渡系列產品順利通過iso9000國際質量認證。2003年3月,李渡酒憑其卓而不凡的品質,一舉榮獲“中國白酒典型風格金杯獎”。
2002年6月,江西李渡酒業有限公司在改建老廠房時,發現埋有古代釀酒遺跡。出于保護文物的強烈責任感,李渡酒業立即請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進行實地勘察。7~11月,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李渡酒業的大力協助下,在考古調查和查閱、收集相關文獻資料、傳說的基礎上,向江西省文化廳、文物局匯報,并報經國家文物局批準,對李渡燒酒作坊遺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。揭露和出土了一批重要的遺跡和遺物,獲得了重大成果。
李渡燒酒作坊遺址位于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李渡鎮,已發現面積約15000平方米,發掘面積約250平方米。揭露的遺跡現象有水井、爐灶、晾堂、酒窖、蒸餾設施、墻基、水溝、路面、灰坑和磚柱等。出土的遺物有石器、陶器、瓷器、竹木器、鐵器和銅器等,主要以陶、瓷器為主。
李渡燒酒作坊遺址考古發掘取得了重大突破。發掘提示的層位關系和出土遺物證明,李渡燒酒作坊遺址釀酒的歷史源于元代,歷經明清,連續不斷,發展至今。特別是元代酒窖的發現,證實了李時珍在《本草綱目》中關于“燒酒非古法也,自元時始創之”的記載。對中國蒸餾酒(又稱白酒或燒酒)釀造工藝的起源和發展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。已揭露的明代釀酒作坊遺址布局配套,完整齊全,幾可再現從原料煮熟、拌曲發酵到蒸餾的釀酒工藝全過程。而晾堂的發現和發掘,與宋應星《天工開物?丹曲》所用“涼風吹變”初刻本插圖115相印證。
在世界各國以淀粉質為原料釀造飲用酒的各種方法中,高梁燒酒法是中國人獨創的。特別是糖化、酒化同時進行和半固態發酵方法的運用,以及這兩項技術的巧妙結合,在釀酒工業發展中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,具有極大的科學價值,是寶貴的文化遺產。李渡酒正是運用此法從民間釀酒中發展起來的。本次發掘證明,李渡釀造蒸餾酒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元代,如果與其技術成熟程度、生產規模相聯系思考,故此前必有一段發展過程,這正好同李渡民間用稻谷、大米、高梁釀制燒酒的技藝有千年歷史的傳說吻合。李渡燒酒作坊到清朝乾隆年間漸成規模,素有“趕圩李家渡,打酒買豆腐”之說,李渡酒也因此獲得了“聞香下馬,知味攏船”的美譽。